成功案例
MORE>>在线咨询
要“质量奇迹”而非“速度奇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17-05-31
当人们走过建筑工地,往往会看到,在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的建筑工人身后,悬挂着一块大红横幅:“大干xx天,争取提前完成任务!”今后,类似场景在河北可能会少见了。
据报道,在近日的一次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批评少数部门在工程建设上的浮躁作风,他表示将坚决取消“决战90天”、“大干快上”等冒进标语口号,工程建设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一直以来,工程项目“提前完成”备受推崇,更让建设者们引以为傲。但也有人暗生疑惑:如果规划是科学的,提前完工会否带来某些潜在的质量隐患?如果提前完工且能确保工程质量,又是否印证了规划不够科学?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工程的确需要快马加鞭赶工期。比如抢险救灾工程,早一天完工,受灾群众就能早一天得到安全保障和安身之所,早一天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建设者们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与时间赛跑”。不过,即便这样的赶工,也必须是以确保质量为前提,以科学规划为依据的。
对更多没有那么紧迫的建设项目而言,无疑,更应该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工期长短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能力等情况,经过科学论证而精确计算出来的,不应随意更改,不能“想快就快”。因为建筑工程的某些程序,要用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其质量。比如,路基建设有一个沉降的过程,如果时间不够,容易导致路基不结实。若违背工程建设规律压缩工期,工程质量也可能同时被压缩了。
近段时间,被质疑“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案子在各地接连上演。比如隔离护栏与路灯没安装完就通车的青岛胶州湾大桥,试通车第二天就坍塌的云南新平县城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还有开通不足10天就把北广场数千平方米地砖全部敲碎拟重新铺设的京沪高铁南京南站。这些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所言:“现在基本建设最大的毛病,第一是抢工期,第二个是低造价。”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争分夺秒抢工期的现象,往往与对金钱和政绩的追求脱不了干系。
某些人将“速度就是金钱”奉为圭臬,把生产安全以及工人安危抛到了一边。去年发生透水事故的王家岭煤矿,就将“早一天出煤,早一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视为重要原则。也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尽管该煤矿发生事故前3个小时,施工人员就已经发现有漏水现象,但工程并未就此停工,最后造成38名矿工遇难。如此“带血的速度”令人不寒而栗。
另一些人则“视速度为政绩”,要么原本三年的工期非要缩短到一年半,似乎不如此就显不出自己的能耐;要么参照重大活动的日程倒排工期,却把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置于次要位置。多年来,为“献礼”而赶工期的例子并不少见,据称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北广场重新铺设地砖就是“为了赶在京沪高铁通车前完工,北广场搞了些‘临时措施’”。殊不知行政意志对建设规律的僭越很可能埋下隐患,而人们最终总是要为违背科学规律而付出代价。
要想扭转这样的局面,需要秉持尊重科学的态度,需要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然,根除冒进的思维惯式很难,化解某些人“时不我待”的政绩饥渴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日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一次会议上就给急功近利者注入了“清醒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 ‘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不少初来中国的人会诧异于这里盖楼的速度——仿佛一夜之间,一座座大楼就拔地而起了。今天,我们并不缺少建设速度的奇迹,我们更需要创造的是建设质量的奇迹。让建设速度回归科学规划的指引,踏踏实实确保建筑质量才是百年大计的立足之本。
上一篇:温州高耗能建筑成改造重点
下一篇:江西防洪堤成为“半拉子工程”